灾难过后,留守农村的老父老母向何处去丨阳光
关注 城市流动的方向
倾听 城市心跳的声音
很多事,不得不面对,虽然此时尚未成为多数人的考虑要点。当然,这一天终究会到来:留守农村的父母,他们的养老在哪里?向何处去?这在中心城市崛起、广大村镇日渐凋敝破败的大背景下,显得格外触目惊心。
前几日,媒体在讨论,南京的中产要有三套房,一套是自住房,一套是学区房,一套是用于投资的新房,这样可以满足改善、孩子教育与房产增值的需要。其中,忽略的重要一点,如果是外地人,还存在父母住哪里的问题。
龙卷风肆虐的阜宁
回顾该事件,重大灾害造成98人死亡,800多人受伤。盐城有着江苏最长的海岸线,但交通并不发达,至今没有高铁,也没有优良海港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国企大都倒闭,民营经济也虚弱,当地年轻人到外地谋生。而此次受灾严重的阜宁县,有着“长寿之乡”之称,当地除了老人,就是小孩,青壮年很少。
在阜宁几个“重灾区”,老式的土木结构面对龙卷风不堪一击,受损严重的房屋以一层砖瓦结构的为多,受损房屋数量颇大——官方发布的数据是,损毁房屋达到28104间。当地的村子“空心化”严重,基本都剩下老弱妇孺。
面对这样的天气,大家一般都选择待在家里。龙卷风来袭,房屋被掀翻,村民们无处躲藏。村里多为留守老人,多在60岁以上,自救显得很困难。很多村民因为年纪较大,只能通过电视播放的天气预报了解第二天的天气情况,而且主要就是看是天晴还是下雨。
安徽暴雨
今年夏天连降暴雨,众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内涝洪灾情况,损失极其惨重。这当中,受灾情况严重的多为农村,但媒体的焦点大多集中于城市。其实,这不难理解,洪涝灾害的严重性客观上与罕见的强降雨有关,但农村的基建薄弱尤其是水利建设不足,也是关键原因。农村的排水系统、沟渠的容量、甚至危房的改造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。而且,农村的水利设施维修和改造所需资金多远大于财政提供的资金。
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,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可想而知,某种意义上,灾难面前的农村,无非是在裸奔。
除了缺乏资金外,劳动力不足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家乡,到城市寻找机会,留下了一个“老龄化”、“空心化”的农村社会。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劳动力的集体参与,但劳动力的缺乏,让农村的水利建设处于自然停摆的状态。另外,青壮劳动力的外流反过来也让救灾过程变得困难,洪灾自不必说。
像之前提到的阜宁,因为年轻人的外流,老人和小孩留守的农村受灾严重,而且缺乏快速救援,有媒体直接评论为被龙卷风揉碎的“空心村庄”。
这种情况下,灾害来袭,自然是不堪一击。
另外,对于媒体,城市的传播效果和采访的便捷,更多把关注聚焦在城市,而选择性忽视了农村灾情。像此次洪灾,人们的目光大多集中在武汉、南京等大城市,像安徽、湖北、河北等广大农村区域,虽受灾严重,但存在感反而较弱,以至于后来,中青报忍不住发文——《不要让安徽成为救灾的新闻盲区》。
孱弱的农村
记得上个月,来南京看海,有魔幻森林般的南理工,有滔滔水流的银城东苑,孟非开骂,市长视察。然而,城市之外,更多地方,承受着更可怕的灾情,只是不被关注,有意或无意,明明真实发生,却如同泡影蒸发,像河北邢台大贤村,洪水冲击之下,惨状悲戚,一个幼童的尸体静默于乱草杂石里,无声无息。
(一)农村的公共服务及配套之落后、基础设施之不健全、软硬件保障的缺失与不足,触动人心。相对城市,农村地域辽阔,人口密度不高,水电气、通信、道路与其他公共服务建设,必然是成本巨大而受益较小,提供最简单的功能即可。农村也多是自建房,结构简单,功能简陋,根本不具备严格的建筑规范、抗震防洪标准等;
(二)这些地方,大多是留守老人。孱弱的农村,根本抵抗不了自然灾害,而羸弱的身躯,也无法实施自救。一场暴风,一场暴雨,就能击垮一个区域。甚至,即使遭受了灾害,也未必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,被有意无意的忽略;
(三)广大农村、小镇以至于县级市,级别低的地方,往往沦为行政级级别高、经济总量大、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城市的附庸,一旦灾难降临,首先牺牲的就是这些地方。比如南京附近的句容等地,自古以来就是南京的传统泄洪区,甚至被称为“水柜”。
背景与趋势:三四五线城市被中心城市围剿
除却农村的凋敝与在灾害面前的裸奔让人心悸之外,最近一两年波澜壮阔的房价大牛市,其实不过是一二线城市的盛宴,与广大三四线城市及农村,毫无关系,只是被一遍遍的吸血。
无论是资源还是人口,呈现出来的现象,就是一二线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和农村的围剿,明确无误的体现了这点:未来城市化的趋势是越来越向中心城市、超大城市集中而不是相反。
过去,城市之间的竞争、高下之分,往往是招商引资为特征的产业竞争。而现在,则是一场全面的城市战争,城市之间、区域之间转向人、财、物与政策的全面竞争。
如童大焕所言,未来中国,由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转移,由工业中国向服务业中国转变,由制造业中国向创造业中国进化,核心就是人口争夺和人的聚集,这个趋势不可阻挡。
从前段时间公布的中国城市房价上涨排行榜来看,排名前十的城市,东部沿海城市占据了最多席位。相对更好的气候、环境、公共资源和工资水平、社会服务水平等,对外来人口形成了巨大吸引力。即使是东部地区内部,也存在南京、杭州、苏州等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虹吸现象,像南京,传说是安徽江苏两省省会,苏北的处长们抛弃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,有着强烈的意愿在南京购房,这也是一种渐显趋势。
从效率的角度,资源与人口进一步集中于大城市、中心城市,广大农村保留小规模的必要农业人口,退耕还林,保护自然环境,成为美丽乡村。而不至于用强力的行政手段去做村镇化升级改造,耗资巨大的基础建设,虽力大却无甚效果。中心城市化,这也是一种更市场、更显民心所向的趋势。
高房价是双刃剑
城市好,中心城市更好。然而,房价的过高却是最大的制约因素,伤害了年轻人,尤其是来自小地方的年轻人,从学校毕业,两手空空,身无资本。在城市里生存下去成为压倒一切的前提,诗与远方只是一种传说,沦为文艺腔十足的矫情。大量的年轻人不得不放下鸡汤,喝起鸡血。
因此,我们必须承认:高房价,是进城的门槛。一方面体现了城市的文明与进步,另一方面,的的确确让大量年轻人受挫,其实,还包括老人,广大农村老家留守的老人。因为这涉及到巨大的养老问题。
养老危机
事实上,现在的70末、80后,看起来光鲜,实际却危机丛生。
从人口趋势和年龄结构上做观察, 2015年,工作人口与老人人数之比5.5:1;再过10年,2025年,3:1;意味着什么?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,个人缴纳的养老金比例将由8%升至16%,企业缴纳的养老金比例将由20%猛增至40%。这是企业无法承受的。
2040年的比例将是2:1,两个人工作,养一个老人,困境自不待言。财政能否兜底?但财政收入的钱哪里来,归根结底,还是由工作人口贡献,有一个关键数据:自2013年起,中国每年净增退休人口1700万以上,而新增工作人口却低于1300万,因此,财政兜底的前提都不可能存在。总之,个体家庭必然会承担主体的养老责任,这似乎不可避免。
对于我们,外地人,父母尚在老家。随着父母日渐苍老,往昔沉重的艰辛劳苦将他们压垮,身子也是一天不如一天。而我们也仅仅是在逢年过节时,才带着孩子从城市赶回去,匆匆吃饭、说话、走亲访友,然而,也只能如此。
但显然,把老人孤留于破败凋敝的农村,并不合适。接到城市妥善安置,享受城市优质的医疗、居住、公共服务,应是最好的选择,当然也是无奈的选择。独生子女的我们,在大城市生儿育女,肩挑双方父母的养老,典型4-2-1结构,中间层承受着巨大压力。
一旦老人染病,对于人至中年且双职工的我们,不啻一场灾难,无论是金钱、心力和时间,似乎都无法承受。
史无前例的计划生育造就了史无前例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,这在全世界都罕见,接下来,也必然会遭受史无前例的养老问题,这对于国家是一个关口,对于个体家庭,也是一场重大考验。如果说,养老是一场与死亡争分夺秒赛跑的战争,我们此时此刻的努力,最终就是让生我育我的父母,内心安宁,尊严、体验的享受城市文明与现代服务。
只是,城市房价如此之高,无数家庭累断腰。现在,还得考虑双方老人的养老问题。另购置一套附近的养老房产,或者,索性把自住的2房、3房置换成4房甚至5房?城市普通家庭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,把老人从老家接过来,还是不接,这既是经济问题,似乎也带着一点道德的拷问,“有心无力”将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。农村的危机,农村的灾难,农村的落后,留守农村的老父老母向何处去?
喜欢此文,欢迎转发、留言和点赞